“混合麦”到底应该是个什么麦?

发布时间:2024-02-20 作者: 乐鱼体育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简讯 正文

  价格关联性的关注,但是小麦各品类之间的关联却鲜有人关注,那就是“混合麦”铺满盘面,尤其价格也很坚挺。往往同一批次拍卖中,“混合麦”价格甚至高于“白小麦”。而让人奇怪的是,如今这样的一种情况在粮食圈里见怪不怪。更有惊人之语是,“优质麦也是混合麦”。这让人不禁要问,今天的“混合麦”到底是个什么麦?这一张旧船票已经登上了新的客船?

  “混合小麦”是一个具有中国国情的小麦收购品类。几乎与改革开放同步,我国的面食消费的西餐化、快餐化对我国小麦生产提出了新的需求:我国农业不仅要提高传统的蒸煮类食品所需的中筋类型小麦,还要逐步满足烘焙类食品加工对强筋类、弱筋类小麦的需求,不能完全依赖进口。这就是我国农业部门的“优质专用小麦”开发的初心。与此同步的是国家“小麦”标准的与时俱进。目前执行的是小麦国家标准GB1351-2008(强制性)。在这个版本中,小麦在分类上根据种皮颜色、籽粒软硬分了5类。包括硬质白小麦、软质白小麦、硬质红小麦、软质红小麦和混合小麦。“混合小麦”为“不符合以上4类规定的小麦”。也就是同色种皮的麦粒不低于90%,硬度指数上,硬质麦不低于60,软质麦不高于45的规定。在小麦的加工使用中,硬质麦以“强筋”为特色,适宜加工面包类食品;软质麦以“弱筋”为特色,适宜加工饼干糕点类食品;适宜加工馒头(北方)面条类食品的小麦品种多为“中筋”特色。那同色种皮的麦粒低于90%、硬度在4659之间的就是“混合小麦”了?

  国家最近的十几年来,一直用最低收购价进行托市收购,以稳定小麦供给侧结构调整成果,保障种粮农民收益。虽然这部分粮食只占总产量的一部分,但却是一个生产与流通改革的引导性窗口。从国家粮食交易中心网站上连续发布的“最低收购价小麦、新疆临储小麦交易结果”看,2020年12月到2021年1月的7次拍卖都是2014年到2019年这六年的小麦,各省一般都包括“白小麦”和“混合麦”两个品类 ,但是河南与山东两个冬小麦主产省的品种却截然不同。河南没有“白小麦”,山东没有“混合麦”。特别是河南,怎么会没有“白小麦”?会不会安排在另外的批次中拍卖呢?一位河南某基层粮库的员工的“发言”证实了“河南没有白小麦”。他说,“豫北种的小麦品种都是白麦,之前我们报的收购全是白麦,这几年不知道为啥,省里让全部改成混合麦了。”

  “改”!就这一个字,说明了“混合小麦”是个啥了。想当年,托市收购一度有一种“神操作”,就是收的是混合麦,拍的是白小麦。原因很简单,混合麦和红小麦的收购价格低于白小麦。这次的“神操作”又是啥背景?从拍卖结果看,竟然出现同等级的混合麦成交价高于白小麦的情况。难道白小麦不如混合麦?原因可能是在收购价格上,“国家给的托市收购资金是普麦的价格,收购的时候就全是普麦。”也就是说,某省托市收购的时候,其实就是以低于市场上白小麦0.050.10元/斤的价格收购的白小麦,因为国家给的收购价格是普麦价格么,那么这些白小麦就理所当然被收购成了“普麦”。但实际上,2012年开始,最低收购价政策将白小麦与红小麦和混合小麦之间的价差取消了,但是,白、红、混三大收购分类还在。拍卖的时候也是按照三个大类来拍卖的。而把白小麦“改成”混合小麦去收购上报,即便拍卖出了同样的价格,实际上白小麦还是吃亏了0.050.10元/斤。

  这样做有啥关系?看上去啥关系也没有,但是干扰了小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社会高水平发展的方向。这一番又一番的“神操作”,让市场主体感觉到了小麦流通管理依旧乱象重重。首先是概念混乱。粮食圈里自己对“混合麦”定义就搞不清楚了。有年轻人问,混合麦是普麦与优麦的混合?还是硬质与软质的混合?对优质麦的定义也一样搞不清楚。对于商家来说,优质麦有个纯度问题,“但优质麦纯度问题很不好解决”。目前流通其实是靠眼看牙咬等感官手段来判断品质。感官上硬度有八九十,但检测之后可能只有五六十。这种“混合麦”业内戏称“普优”。

  普麦与优麦,这不是标准中的概念,而是市场上的概念。在小麦流通领域,购销企业是以“普麦”、“强麦”来进行分类的,“强麦”来源于在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强麦期货品种。社会上就把“强麦”也称作“优麦”,认为“优质小麦”就是强筋品种。那么其他的品种就是“普麦”了。最后就在一些基层粮食部门形成了“优质麦也是混合麦”的奇葩认识。既然混合麦也有一等品、好价格,那么“优质麦也是混合麦”就顺理成章了。

  随着我国优质麦生产发展取得新的突破,回头路是不可能走的。“混合麦”、“优质麦”,这些标准、理念亟待修订与清理,给粮食生产与经营一个明确的引导。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1月20日公布了《粮食和物资储备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从行业标准管理,到标准化工作管理,这是一个飞跃,另业内瞩目。粮食标准化工作要解决的是什么样的问题?标准化工作管理,应该更加宏观,也应该更加微观,标准化工作管理若无法向这两个方面延展,就难以实现党的新时代粮食工作目标。2019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了《关于改革粮食和物资储备标准化工作推动高水平发展的意见》,规划到2025年,“着力构建全要素、全链条、多层次的现代粮食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基本建成结构符合常理、衔接配套、适应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要求的物资储备标准体系。标准化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标准制定修订管理更规范、科学、高效。标准得到普遍普及应用,标准对粮食和物资储备高水平发展引领作用充分的发挥。标准化国际合作交流更加深入,中国粮食标准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

  我们知道,这一宏伟目标的背后,是许许多多细致的工作要做,要抓紧做。比如,“混合麦”到底应该是个什么麦?它肯定不该占发展的主导位置。

  兰州知识产权法庭与甘肃省农业农村厅签订种业知识产权保护衔接联动工作机制框架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