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举行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打造沿黄齐鲁粮仓和绿色高效农业示范带情况新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2023-12-05 作者: 乐鱼全站app网页版

  原标题:山东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打造沿黄齐鲁粮仓和绿色高效农业示范带情况

  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于2023年11月24日(星期五)上午10:00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省乡村振兴局负责同志介绍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打造沿黄齐鲁粮仓和绿色高效农业示范带情况。发布会由山东省委宣传部新闻二处处长李康主持。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邀请到省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刘振杰先生,省畜牧局副局长张乃清女士,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开昌先生,省黄三角农高区管委会副主任、一级巡视员毕建明先生,阳谷县委副书记孔帅先生,介绍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打造沿黄“齐鲁粮仓”和绿色高效农业示范带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大家上午好!首先,我代表山东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向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各位来宾、新闻记者朋友表示热烈欢迎,向关心我省农业农村工作的各路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是习亲自擘画、亲自部署、亲自推进的重大国家战略。2021年10月,习在山东视察期间,对山东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为我们推进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我省沿黄地区是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在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省农业农村厅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研究制定了打造沿黄“齐鲁粮仓”和绿色高效农业示范带的实施建议,聚焦推进沿黄地区农业绿色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建设全国优质粮食和绿色农产品基地,强化责任担当,狠抓工作落实,取得显著阶段性成效。

  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强。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县推进,沿黄地区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4800万亩,占全省的64%;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3478万亩,占全省的66.3%,粮食生产基础更加稳固。实施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在德州、聊城等具备条件地区开展“吨粮”“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强化政策供给,全力打造沿黄优质粮食产区、沿黄盐碱地区优质棉花产区、鲁北优质蔬菜产区和沿黄优势畜牧产业带,着力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能力,沿黄地区粮食、棉花、蔬菜、肉蛋奶等重要农产品产量分别占全省的69%、95%、57%、53%。2022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1108.8亿斤,其中沿黄9市达到769.4亿斤。全省粮食总产过90亿斤的济宁、德州、聊城、菏泽4市,全部在沿黄地区;产量10亿斤以上的48个粮食生产大县中,有38个在沿黄地区。今年,沿黄地区的夏粮、秋粮再获丰收,预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粮食播种面积、单产、总产“三增”。全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现场观摩会在济宁嘉祥召开,推广我省经验做法。

  二是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强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载体辐射带动作用,加大对沿黄地区产业融合发展平台建设支持力度,累计支持创建1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54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支持沿黄9市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乡土产业名品村数量均占全省的一半以上,9个县(市、区)入选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高水平发展先行县,县乡村三级产业联动发展新格局加速形成。全力发展沿黄优势特色产业,先后成功创建沿黄小麦、沿黄大豆、沿黄肉牛等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实施农业全产业链培育行动,以延链、补链、强链为重点,组织并且开展全产业链重点链建设,指导乐陵市依托玉米产业建设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推进沿黄地区建设以滨州中裕作为“链主”企业的小麦全产业链重点链。德州的大豆精深加工、功能糖产业集群发展势头良好。

  三是农产品质量品牌建设持续加强。深入推动沿黄地区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常年稳定在97%以上。落实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加强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相衔接,沿黄地区已开具合格证5000余万张。强化安全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沿黄地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有效用标公司数达到1083家、产品有效用标数量达到2611个。加强沿黄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累计培育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42个、企业产品品牌376个,黄河口大闸蟹、菏泽牡丹等地理标志产品享誉全国。

  四是绿色发展质效持续提高。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深入推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围绕主要作物、关键环节、重大病虫等,大力推广科学施肥用药技术。推广生物有机肥、缓释肥、水溶性肥等绿色肥料,开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推广应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和先进施药器械,沿黄地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面积达到450万亩,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52.7%,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多年呈下降趋势。加强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在沿黄9个县(市、区)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引导发展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齐河、阳谷、金乡等6县先后被评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沿黄9市中有16个县(市、区)入选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区)。

  五是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持续巩固提升“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协调相关行业部门做好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困难家庭学生资助、医疗保障帮扶、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保障等工作,推动沿黄地区累计资助困难学生4.61万人次,落实医疗保障13.5万人,通过危房改造、子女赡养等方式解决脱贫享受政策人口住房安全1370户,解决饮水安全风险隐患1.13万个。统筹推进“一村两区”建设,支持沿黄9市打造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948个,建设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39个、衔接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区42个,辐射带动当地全要素推进乡村振兴。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发展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要求,以打造沿黄“齐鲁粮仓”和绿色高效农业示范带为目标,深入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着力打造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一二三产业深层次地融合的黄河流域农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样板。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充分发挥沿黄地区土地资源优势,加强农作物新品种培育,深入推动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持续挖掘盐碱地农业生产潜力,推进粮食稳定均衡增产,着力建设全国优质粮食生产基地。

  二是进一步优化沿黄地区设施农业布局,适度扩大规模,快速推进老旧设施升级改造,持续提升设施农业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绿色化、数字化水平,着力建设蔬菜、水果、肉蛋奶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

  三是深入挖掘沿黄地区独特资源优势,聚焦沿黄肉牛、小麦、大豆、渤海对虾等优势特色产业,持续强化政策供给,梯次打造千亿级、百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形成园区成片、产业成带、主体成群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四是持续推进农业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加强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广应用种养结合、农牧循环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着力提升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水平,打造沿黄绿色高效农业示范带。

  五是以建设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为牵引,以村和片区为基本单元,因村因地制宜,连片规划、整体提升,全要素梯次推进沿黄乡村五个振兴。

  近年来,山东立足沿黄特色资源禀赋,积极地推进畜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培育优势产业带,请问目前我省高质量打造沿黄畜牧产业带总体情况怎么样?

  我省黄河流域地方畜禽特色优势显著、饲草资源丰富,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锚定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发展畜牧业新高地总目标,突出抓好畜禽种业振兴、奶业基地建设和畜禽产品精深加工,高质量打造沿黄畜牧产业带。

  一、坚持保护和开发并重,打造北方种业振兴基地。我省是畜禽种业大省,沿黄9市是畜禽种业振兴的主阵地。沿黄畜牧产业带有地方畜禽遗传资源22个、省级以上畜禽核心育种场31家,分别占全省63%、66%。济南市近年拿出3330余万元支持畜禽种业振兴,打造“北方种业之都”;山东奥克斯畜牧种业有限公司入围全国畜禽种业阵型企业,每年推广优质冻精90万剂,约占国产冻精市场的40%;以斯帕法斯公司为龙头,建成国内最大的SPF鸡蛋生产输出基地,种蛋生产量占全国近60%。沿黄区域的小尾寒羊、洼地绵羊、济宁青山羊等品种在全国20多个省份推广生产;新培育的鲁西黑头羊和鲁中肉羊,生产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已推广到10多个省份、数量达20多万只。

  二、因地制宜发展草牧业,打造优质奶源基地。依托粮改饲、优质苜蓿基地建设、奶业生产能力提升整县推进等项目,在沿黄地区尤其是黄河三角洲逐步建立起优质饲草生产集聚地。近三年累计推广青贮玉米面积330万亩、860余万吨,全株青贮玉米已成为推动沿黄地区奶业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支撑;开展盐碱地牧草种植推广,培育无棣县和昌邑市两个万亩苜蓿种植基地;培育绿风、赛尔等专业饲草生产企业8家,年生产优质饲草5.3万吨,黄河三角洲地区已成为环渤海“滨海草带”建设的重要区域。全力发展奶业标准化养殖和生产,目前,沿黄9市建设规模奶牛养殖场292个,存栏奶牛56.7万头,生鲜乳年产量210万吨,分别占全省的42%、66%、69%,打造高端智慧化现代万头牧场17个,沿黄地区已成为我省乃至国家东部地区重要优质奶源基地。

  三、坚持延链补链强链,打造畜产品加工新高地。突出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争取中央资金2亿元,建成链条完整全面、绿色生态发展、联农带农效果突出的沿黄肉牛产业集群,涌现出阳信、高青、梁山等一批肉牛产业富民强县。聚力发展标准化养殖,打造肉牛肉羊沿黄特色优势产业带,沿黄地区肉牛、肉羊出栏量分别占全省的71%、74%。聚力推进牛羊屠宰精深加工,培育肉牛屠宰精深加工公司47家,肉羊屠宰加工公司21家,分别占全省同类企业的80%、72%。聚力提升家禽产业聚集度,聊城、滨州年屠宰量均超过7亿只,培育了凤祥集团、德州扒鸡集团等一批家禽全产业链企业。沿黄地区已成为我省畜产品加工发展新高地。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以更加坚实的工作举措,快速推进沿黄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提升,为全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推进沿黄地区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产业的有力支撑。请问,山东在发展沿黄乡村产业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哪些工作成效?

  乡村产业是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基础性产业。我省沿黄地区具有独特的农业资源优势,粮食、蔬菜、肉蛋奶等重要农产品产量在全省占有重要比重,拥有非常良好的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立足沿黄优势资源,面向市场需求,全力发展优势显著、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一是重点培育一批特色产业。支持沿黄地区培育地域特征鲜明、乡土气息浓厚的特色农产品,着力挖掘乡土特色,延伸产业链条。金乡大蒜、章丘大葱、沾化冬枣、乐陵小枣、平阴玫瑰、菏泽牡丹等产业获得习点赞,先后打造了夏津椹果、高青黑牛、黄河口大米、临清桑黄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因地制宜推进特色产业村镇建设,支持沿黄地区累计培育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50个,建设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54个、省级农业产业强镇289个、乡土产业名品村2504个,沿黄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载体规模持续壮大。

  二是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中小微企业等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减少产后损失。引导大型农业企业加快生物、工程、环保、信息等技术集成应用,促进农产品多次加工,实现多次增值。支持滨城区、邹平市、牡丹区等9个县(市、区)建设农产品加工业高水平发展先行县,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围绕大豆、玉米、小麦等优势产业,突出培育了一批行业领军加工公司,如禹王集团、香驰粮油、滨州中裕、西王集团等。这一些企业在示范带动行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方面,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目前,沿黄地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公司数量达到4147家,营业收入达到9491亿元。

  三是持续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条。实施农业全产业链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行动,以沿黄小麦、大豆、玉米等优势产业为依托,推进延链、补链、壮链、优链,建设山东小麦、山东大豆全产业链重点链和乐陵市玉米全产业链典型县,形成集生产、加工、贮藏、冷链物流、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农业多元价值,将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销售、乡村文旅等有机融合,发展休闲农业等新业态,沿黄地区已认定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1个,打造了“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牡丹花开休闲之旅”“赏稻田画,品大闸蟹”“魅力聊城花海休闲游”等一批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有力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

  四是高质量建设产业高质量发展平台。引导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打造乡村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平台。争取中央财政奖补资金6亿元,推进建设沿黄肉牛、沿黄小麦、沿黄大豆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着力建设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培育提升加工、流通、物流配送等相关配套产业,促进产业集群、企业集聚,特色产业全链条联动发展。推动齐河、博兴等沿黄县建设现代农业强县,每个强县给予1亿元省级财政奖补资金,持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以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等产业项目为载体,引导和撬动更多资源要素向沿黄地区汇聚,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沿黄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全环节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近年来,省农科院启动实施了黄河三角洲科技大会战,取得了显著工作成效。请问,省农科院在加强优良品种培育、助力沿黄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还做了哪些工作?

  为贯彻落实习关于种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推进现代种业强省建设、打造沿黄“齐鲁粮仓”的部署要求,省农科院聚焦粮食全产业链重点布局优良品种培育、科企协同创新和粮食产能提升等三个方面的工作,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一、加强新品种培育自主创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品种支撑。我院重点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及创新利用、育种技术突破、重大新品种培育、条件平台提升和种子企业提升等种业创新“五大行动”,打造全新的现代种业科学技术创新体系。我院先后育成济麦22、鲁单9088、齐黄34等一批重大作物新品种,4项育种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45项育种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励,其中,济麦22种植培养面积11年保持全国第一,累计推广面积超过3.5亿亩;2023年抗旱节水济麦60,在东营含盐量3.65‰的地块上,创亩产497.1公斤盐碱地小麦高产典型。大豆齐黄34亩产达353.45公斤,创全国夏大豆高产纪录,2021至2023年,累计推广1714.09万亩,新增效益37.32亿元,为保障我国粮油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强化科研与生产深层次地融合,推动种业产业化发展。探索科研单位和社会力量直接合作实施农业科学技术创新途径,通过与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开展“产学研”合作,组建小麦全产业链、盐碱地生态治理与利用和黄淮海作物逆境生物学等22个虚拟研究中心,有效实现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和资金链的紧密衔接,推进科技成果加速转移转化。近5年,与鲁研良种公司合作的主推小麦品种种植培养面积累计超5亿亩,占我省小麦养殖面积的45%以上,占全国小麦种植培养面积的11%。2023年,主推品种济麦22和济麦44入选农业农村部骨干型、成长型品种推广目录,分别位于小麦全国推广面积第1位和第3位,合计推广2573万亩。鲁单510在参加审定阶段被华成种业公司买断开发权,企业提前介入大范围试验示范,2023年先后以亩产964.09公斤和928.97公斤分别创造我省丘陵地和盐碱地玉米高产新纪录。

  三、加强新技术创新推广力度,推动全省粮食生产增产增效。我院从始至终坚持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为总指引,聚焦我省粮食全产业链创新,小麦玉米生理生态与栽培创新团队联合齐河县农业农村局、齐力新农业服务企业等单位,成立全国首个小麦玉米“吨半粮”技术探讨研究中心,率先打造德州齐河小麦玉米周年“吨半粮”技术模式,加快实现粮食生产良种化、标准化、绿色化、机械化、智慧化和服务全程社会化“六化”目标。2022年实现小麦-玉米周年单产平均提高5%以上,节本增效8%以上。2023年,核心攻关田创造了小麦亩产774公斤和玉米亩产1107公斤周年高产新纪录。今年,我院在粮食主产县齐河、桓台、郓城等地建设“吨半粮”核心示范田3处。9月10日,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德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全国超吨粮耕作制度观摩交流会,重点推广小麦-玉米周年两熟丰产高效技术模式,全力打造区域小麦-玉米周年“吨半粮”科技引领型样板。

  下一步,省农业科学院将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在产业链上布局创新链和人才链,联合科研院校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聚力培育适合沿黄区域的突破性粮食作物新品种,为打造沿黄“齐鲁粮仓”贡献“农科力量”。

  2021年10月21日,习视察省黄三角农高区时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备极其重大战略意义”。请问,农高区在落实重要指示要求、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农高区深入贯彻落实习亲临视察时的重要指示要求,聚焦答好“盐碱地农业之题”,全力以赴抓推进、抓落实,各项工作加力提速、全面起势。

  一是坚持“全国一盘棋”,全力打造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以黄三角农高区为总部,在全国不一样盐碱地区布局设立3个分中心、16个综合试验台站,围绕生物育种、产能提升、生态化利用3大关键领域开展科研攻关,已在总部建成各类创新平台53个,承担实施国家、省重大科学技术项目59项,取得各类科技成果226项。

  二是坚持种源自主可控,聚力攻关突破育种“卡脖子”难题。创新构建起耐盐碱作物“种源保存评价-分子设计育种-模拟环境育种加速-田间耐盐梯度鉴定”一体化的育种创新体系,建成国内领先水平的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库、耐盐碱作物精准育种加速器、盐碱地育种标准化鉴定平台,搜集保存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3.5万份,筛选培育新品种(系)55个,审定新品种4个。

  三是坚持“以种适地”和“以地适种”相结合。依托1.5万亩盐碱地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在选育耐盐碱作物新品种的基础上,探索构建了“节水、控盐、减肥、降药、保育、增效”的盐碱地绿色治理技术标准模式,将土壤盐分稳定控制在3‰以下,实现节约淡水38%以上,减少化肥使用量32%以上,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26%以上,土壤有机质提高22%以上,地力提升1-2个等级,为全国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示范样板。

  四是坚持科技经济融合,加快推进科研成果孵化转化。规划建设了智慧农机创制园、大健康及功能性食品产业园等特色专业园区,孵化培育了初心农业、中天种业等一批创新型企业,高端蓝色蛋白等一批产业项目投产达效,健康功能食品等一批名优产品实现规模化量产,“鸿鹄”智能农机、“中科”授粉熊蜂等一批高技术产品正在加速实现产业化。

  下一步,农高区将聚焦盐碱地综合利用主责主业,坚决扛牢国家战略使命任务,努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一是在科研攻关上攻坚突破。进一步集聚盐碱地科研领域“两院”院士以及国内顶尖高校院所、知名强企等人才团队,快速推进“有组织科研”,把盐碱地国创中心打造成为引领盐碱地现代农业技术变革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二是在产业高质量发展上攻坚突破。围绕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培育壮大特色种业、大健康及功能性食品、智能装备制造、生物技术与制造、科技服务业等盐碱地特色产业。三是在科技支撑乡村振兴上攻坚突破。健全“盐碱地国创中心+试验基地+科技示范户”科技推广模式,推动耐盐碱作物新品种、种植新技术、农机新装备、耕作新模式在全省优先转化应用,带动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力争在贯彻习重要指示要求,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方面交上“合格答卷”。

  推动农业绿色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是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重点任务。阳谷作为农业大县,以及山东省25个沿黄县之一,请问阳谷县在这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又取得了哪些成效呢?

  近两年,我县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战略机遇,不断深化实践探索,初步形成了绿色、节约、高效的农业绿色低碳高水平发展“阳谷模式”,在农业领域先后荣获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山东省现代农业强县、山东省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山东省畜牧业高水平发展先行县等16项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

  一是坚持节约集约发展,农业生产高质高效。我们坚守耕地保护红线万亩以上,成功获评省级耕地保护激励县,争取激励资金1500万元、奖励用地指标200亩。我们扛牢稳产保供责任,建成高标准农田82.78万亩、“吨半粮”示范区6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2.63万亩,粮食单产稳居聊城市首位。总结了《构建“四位一体”工作体系,探索华北平原地区绿色高效发展之路》典型经验,作为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在全国推介。我们全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投资5.64亿元建设引黄灌区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实现了对农田水利工程的长效管养和农业用水的高效利用,典型做法获中央新闻联播宣传报道。

  二是坚持系统集成治理,面源污染深度防治。我们大力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集成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率先利用赤眼蜂防控玉米螟“以虫治虫”,成功承办全省“绿色防控”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农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启动仪式。我们严防农业面源污染,废弃农膜回收率达到92%,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3%,成功创建全省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试点。着力打造“内部小循环-产业中循环-社会大循环”的多级种养循环体系,破解了粪肥还田“微梗阻”,打通了种养循环堵点,也总结出一系列典型经验,得到农业农村部高度认可。作为全省“整县域推进乡村生态振兴”重点县,我们整县制推进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投资9.3亿元实施15个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及274个村庄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工程,生动描绘出绿色农业、美丽乡村的靓丽风景线。

  三是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实现产业融合发展。我们全力推进绿色生产,累计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92个,面积达62万亩,阳谷朝天椒被列入2022年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依托生产出的生态好品,我们全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实现从农场到餐桌的产业闭环,目前拥有食品生产企业124家,总产值200亿元以上,建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处、国家级产业强镇1个、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十亿元镇3个。

  下一步,阳谷县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结合县域实际进一步深化拓展农业绿色低碳高水平发展“阳谷模式”,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建设绿色低碳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先行区贡献更多阳谷力量。

  记者提问就到这里。大家如有别的需要采访的内容,请联系省农业农村厅发展规划处李宇生,联系电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