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最早来华美国留学生的毕生追求:中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挑战

发布时间:2023-11-25 作者: 乐鱼体育官网

  美国农业学家、华盛顿州立大学教授托马斯·兰普金(Thomas Lumpkin)是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后最早来中国的美国留学生之一, 由于他在全球推广中国耕作方式和促进中国农业国际合作方面的突出贡献,2014被授予中国政府“友谊奖”。面对全球在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和农业发展方面遇到的共同挑战,兰普金教授呼吁中美加强合作,引领世界进行相对有效应对。

  美国农业学家、时任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主任托马斯·兰普金获得2014年中国政府“友谊奖”

  今年以来,尽管中美关系跌宕起伏,但在两国民间,尤其是在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方面,呼吁中美加强合作的呼声却越来越高。

  2023年,极端天气再创新高。前所未有的极热天气在夏季席卷全球,中国北方和美国加州地区都遭遇了罕见的洪水。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以及全球变暖不再只是预测,而是成了正在发生的现实。

  对于美国农业学家,曾担任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主任(2008-2016)的托马斯·兰普金教授,这一切正影响着他的生活。两年前的6月28日,在他华盛顿州的农场里,由于极热天气,他晕倒在户外,那一天他农场的气温显示是50℃。“我在华盛顿州生活了近一辈子,从没见过这样的极端天气,”他对《今日中国》记者说。

  兰普金教授把全球变暖效应比作温水煮青蛙,在这一渐进过程中人们往往意识不到事情的严重性,直到太晚。“我们就像这些青蛙一样,一直忽视地球的持续升温。”

  世界气象组织已确认2023年7月是全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月份。“所有这些都与预测和重复的警告完全一致。唯一出乎意料的就是气候变化的速度。气候变化就在这里,令人恐惧……全球变暖的时代已结束,全球沸腾的时代已然到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7月27日强调,督促各国尽快采取行动。

  受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粮食安全正成为全世界的头号重要议题之一。兰普金教授四十多年来始终致力于通过农业技术创新增加全球粮食产量,并提高粮食营养含量。在他看来,农业科学家的确可以培育抗热、抗旱、抗虫害的农作物,但长远来看,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则需要一个综合、系统的全球计划来大幅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否则,最糟糕的情况就会发生。因此,他认为,全球的协作是有效应对的前提,这就需要中美合作引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

  40多年前,兰普金曾在浙江农科院学习。与中国同事合作的温暖瞬间,至今都深深烙在他的脑海里。“我的同事,那些中国科学家,人特别好,非常友善,给了我很多帮助。在那个时期,我交到了我人生最好的几个朋友,”他对《今日中国》记者说。“那些老教授把我庇护在他们的羽翼下,指导我的研究。我感觉特别温暖。”

  1976年,兰普金第一次来到中国时,他还是夏威夷大学农业学专业的研究生。他对中国传统农业耕作中“绿肥”的施用非常感兴趣,因此特别来中国查找、购买这方面的资料和书籍。绿肥是利用植物制成的肥料。中国有农谚说,“绿肥种三年,瘦地变肥田”,就是对绿肥功效的很好诠释。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后,兰普金申请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留学项目,于当年8月来到中国,在浙江农科院研究满江红——一种用作绿肥的蕨类植物。他在中国的研究持续了两年。

  在浙江期间,兰普金一家住在杭州饭店,他蹒跚学步的儿子成了那里所有人的宠儿。“他是那里的小明星,每一个人都喜欢他。我们在酒店餐厅吃饭时,厨师常会跑出来把他带进后厨。等孩子再出来时,只见他每个小手都攥着一个包子,高兴得不得了,”兰普金说。“我完全信任这些厨师。尽管我知道后厨对小孩来说比较危险,我还是完全相信他们能够很好地照顾我的孩子。”

  兰普金对于中国传统耕作技术的兴趣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当时他在印度一个非常边远的小村庄做志愿者。由于当时印度森严的种姓制度,那里的村民被称作“贱民”,处于印度社会最底层。他们一穷二白,甚至没有耕作用的肥料,这导致他们的农作物产量非常低。就在兰普金研究解决办法想帮他们的时候,他读到了中国施用绿肥的传统耕作方式。于是他尝试用绿肥帮助印度村民提高产量,结果产量提高了五倍。

  满江红在稻田里横向水平生长,而水稻是纵向生长,因此他们互不影响,这样农作物就能吸收蕨类植物在土壤里释放的含氮营养物。这一中国传统农业耕作方式非常令兰普金着迷,促使他申请来中国系统学习绿肥。“过度施用化学肥料对土壤有害,会让土壤变硬,破坏其有机环境。而绿肥却会通过上百万的有机体和微生物滋养土壤,这对农作物的生长是非常有利的。”

  兰普金认为化肥的使用也加剧了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因为碳和土壤里的有机物质会转变成二氧化碳排放出来。因此,他建议现代农业应该推广像绿肥这样的传统耕种技术。“这也是固碳的一种方式,我们大家可以把空气里的碳带回到土壤里,这样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植物的生长。”

  兰普金在中国收集了他所能看到的所有关于满江红的科学文献和材料,然后在一个科研项目的资助下,他走遍世界各地收集了这一植物属的所有7个种类(因为中国只有一种),并完成了他的著作《满江红:作为一种绿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和管理》(Azolla as a Green Manure: Use and Management in Crop Production),现在这本书已成为这一领域研究的经典书目。

  说起全球粮食安全,兰普金教授的好朋友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美国农业学家诺曼·博洛格的贡献特别需要我们来关注。博洛格也是世界粮食奖创始人。

  70多年前,在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和墨西哥政府的支持下,博洛格通过一个试验项目开发了环境适应力强,同时具备抗病虫害和倒伏的特性的高产小麦品种。这一项目后来影响逐步扩大,发展成为国际玉米改良中心(CIMMYT)。作为国际组织,该中心目前与世界上很多国家有合作。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这些高产的小麦品种帮助墨西哥实现了小麦自给,后来还帮助印度、巴基斯坦躲避了饥荒。这些改良的小麦品种在发展中国家的广泛推广及相应的耕作方式的改进,被称为“绿色革命”。

  据媒体报道,博洛格在全球粮食增产方面的贡献帮助全球近十亿人免于饥荒,因此被誉为“绿色革命之父”。也由于这一突出贡献,他在1970年荣获诺贝尔和平奖。

  为了给低纬度地区培育新的矮株小麦品种,博洛格来到华盛顿州立大学。当时兰普金已在华盛顿州立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并在那里任教。“博洛格与华盛顿州立大学的小麦育种专家合作,通过利用高纬度地区的日本矮株小麦来研究培育新品种,他把这一矮株品种带到了低纬度的墨西哥。他所培育出来的新的高产矮株小麦品种,纬度适应能力强,可以在任何地方生长,”兰普金说。这种“矮小”的特点极大地改进了小麦生产,因为当麦株长得非常高,麦穗又很大的时候,它很容易倒伏,腐烂。兰普金回忆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几乎每年都要来华盛顿州立大学,我们有时会交谈一整天。我有在中国和印度农业研究的经历,我们常常会谈论这两个国家,谈他们要什么样的小麦品种。”兰普金与博洛格的交往是他后来愿意接任国际玉米改良中心主任的原因之一。

  2009年,在世界粮食奖颁奖活动中,时任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主任托马斯·兰普金与“绿色革命之父”诺曼·博洛格在一起

  “这些‘绿色革命’的小麦品种后来也推广到了中国,通过直接用或与中国本地品种杂交,这些品种对中国小麦增产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兰普金说。自1974年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与中国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来,来自这一国际农业组织基因库的3万多个品种被介绍到中国进行育种研究。超过500多个中国学生和学者在这一总部在墨西哥的国际农业组织里接受过培训。1997年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在中国成立办事处,这一国际组织与中国在育种、基因研究、可持续耕作体系和培训方面的合作逐步加强。“通过利用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提供的品种,中国已开发300多个玉米和小麦的新品种,并把它们进行普及。中心提供的种子都是免费的,”兰普金说。

  同时,在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总部接受培训的中国科研人员不仅学到了新科技,还结交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农业科学家,进而促进了中国在农业方面的国际合作。“这些培训主要是在七十年代到2000年之前。现在,中国更多地是‘给予’而不是‘索取’。中国不仅资金上给予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以支持,还通过合作项目帮助其他几个国家提高农业技术,”兰普金对《今日中国》记者说。

  有时,这一国际农业组织也会把来自世界各地的农业科研人员送到中国进行培训。由于中国在农业科学技术领域的显著进步,在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应对新的病虫害等方面的科研项目中,来自中国的科学家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

  由于兰普金在全球推广中国耕作方式和促进中国农业国际合作方面的突出贡献,2014年,他被授予中国政府“友谊奖”。“得到这个奖,我感觉到很荣幸。把中国的农业科学家和科技以及中国的种子推向世界,这给全球带来的益处太大了。这些对我来说很重要,”兰普金对《今日中国》记者说。

  就在各国通过共同合作解决了人炸带来的吃饭问题的时候,另一挑战正逐渐逼近。频繁的极端天气,正让人类初步体验到气候变化可能给世界带来的破坏。如果不及时采取一定的措施应对,这些灾难给人类带来的损失将是难以估量的。

  2017年,托马斯·兰普金与中国小麦育种专家何中虎和来自印度的专家桑杰·拉贾拉姆,在中国农科院的小麦试验田里

  海平面的提升也在加快。如果世界继续沿着这一高温室气体排放之路走下去,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署预测,到2100年,美国平均海平面会提高2.2米,而世界另外的地方也好不到哪里去。

  “这是对人类文明的威胁。这样继续下去,最终,我们的政府、国家都会消失,因为太多的动植物物种将会消亡,农作物将无法生长,”兰普金说。他预测,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将会作用于农作物的产量。如果全球变暖得不到控制,到2099年,很多国家,包括中国,都将面临玉米40%的减产。“玉米对夜晚的温度非常敏感,由于夜晚的低温,玉米无法进一步北移。由于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纬度高的地区会白天炎热,夜晚却很冷,”他解释道。小麦可以抗冻,因此它可以北移。然而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小麦的蛋白质、锌、铁等含量都会降低。因而,小麦的营养价值会受损。

  尽管农业学家可以通过培育抗热、抗旱等品种来确保一段时间的粮食安全,但兰普金认为,“这只会给我们大家带来10年、20年的缓冲期,随着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越来越严重,植物最终将无法适应环境。”他进一步指出,农业科学家改变农业的速度将赶不上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速度。即使一定阶段取得一些成功,但如果不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采取比较有效行动来控制,最终的结果还是失败的。

  然而,如果中美可以携手合作,兰普金认为,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最糟糕局面可完全避免。他觉得中国在绿色发展的很多领域都在引领世界,“中国在太阳能、风能方面发展很快。但世界上很多国家,包括美国,在清洁能源方面做得还不够。”

  中美关系近一段时间的紧张让人担心,但兰普金仍旧持乐观态度,因为他对中国文化蕴含的古老智慧很有信心。他称赞中国在推动南南合作解决气候变化方面所作的积极努力,以及过去40多年里所取得的显著发展成就。他把这些归结于深植中国古老文明的治国理政智慧:以德治国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他特别赞叹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中国人大多有合作意识,善于协作,这让中国的发展计划常能变为现实。”

  兰普金现在的工作重心主要集中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他在世界很多地方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包括讲座、经验交流等,推动相关方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正如他所说,如果我们现在什么都不做,那我们就会成为子孙后代的罪人。目前,他也正推动中美在农业基因技术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他认为中美合作对整个世界至关重要。

  作为一个农业学家,兰普金整个职业生涯都致力于推动国际合作“确保世界有足够的营养食品满足每一个人”。现在,他认为整个世界必须团结合作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通过国际合作,人类社会培育了高产的农作物品种、改进了耕作方式,这样避免了人炸可能带来的粮食危机;同样通过国际合作,人类社会也应该能够尽可能的防止气候变化给全球带来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