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小麦种植产业现状及历史上小麦主要品种介绍

发布时间:2023-10-31 作者: 乐鱼全站app网页版

  “十三五”以来湖北省小麦生产保持较为平稳的发展形态趋势。2018-2023年间,年均种植培养面积1634.4万亩,年均亩产253.2公斤,年均总产413.9万吨,约占湖北省粮食总产量的14%。以襄阳、荆门为代表的鄂北鄂中麦区和以荆州、天门为代表的江汉平原麦区共10个地市区,小麦面积占全省的93.3%,其中,襄阳、荆门、天门等三地小麦播种面积占全省51%。全省有三大集中麦区,越往南越少。

  一是襄阳麦区。位于襄阳汉江以北、鄂豫省界以南区域,包括襄州区、樊城区、老河口、枣阳等,面积为660万亩,占全省种植培养面积的40.42%。是湖北乃至全国的小麦优势集中产区。

  二是江汉麦区。位于江汉平原腹地,地势平坦,灌溉便利,田块面积大。包括荆门、天仙潜、孝感等地,面积488万亩。

  三是荆江麦区。位于荆州长江南岸的公安、石首、华容,长江北岸的江陵、监利,宜昌等地,面积250万亩。

  其中,襄阳市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十大夏粮主产区,小麦生产在湖北省乃至全国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襄阳市在小麦新品种引进及新技术推广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小麦面积和产量逐年提高,小麦产业已进入发展的快车道。襄阳市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各种各样的气候变幅大,对小麦生产的影响比较突出,特别是近年来极端天气出现频繁,对该麦区小麦的安全生产构成了威胁。襄阳市小麦全生育期200-210天,期间常遭受干旱、多雨、低温等多种灾害性天气,易发生旱灾、冻害、倒伏、高温逼熟、穗发芽等灾害。襄阳小麦还容易遭受病虫害的危害,赤霉病、条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等病害时常发生,尤其是条锈病和赤霉病两大病害危害较重。

  由于地理位置和天气特征情况原因,襄阳小麦品质不稳,年度间波动较大,优质专用小麦供需矛盾突出,其中企业需求强烈的优质强筋专用小麦所占比例不大。据调查,襄阳小麦深加工公司的产品开发不够,麦面加工转化水平较低,加工公司规模普遍偏小,60%以上的面粉企业仅有50-100吨的日处理小麦能力。加工企业产品结构不合理,具体反映为“四多四少”,即粗加工多精加工少;初级产品多高的附加价值的精深加工少;中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加工中运用一般技术的多运用高新技术的少。

  1、鄂恩1号(1985年):恩施州红庙农科所选育,1985年通过湖北审定,1991年通过国家审定,在1990年播种面积占全省种植培养面积一半以上,成为湖北第一当家品种。属半冬性偏春的早、中熟品种,株高95-100厘米,苗期长势旺,分蘖早,分蘖力较强,冬发性好。茎杆较坚韧有弹性,无蜡粉,成熟时杆色亮黄;穗纺锤形,长芒;穗长8.3-9.5厘米,小穗着生密度中等偏稀;籽粒淡红色,椭圆形,种皮光滑、腹沟浅,饱满度好,千粒重46.5g左右。高抗条锈、杆锈和白粉病,轻感叶锈,抗赤霉病能力不强,但病粒率较低,耐病性较好,耐旱、耐寒及抗倒性均较强。

  2、宜宾1号(1990年):四川宜宾地区农科所选育,春性,株高100厘米,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半硬质,千粒重38-42克,条锈病、叶锈病、杆锈、纹枯病、赤霉病均比鄂恩1号轻,耐旱性较强。品质好,籽粒容重800克/升,含蛋白质13.78%,均比鄂恩1号高。

  3、鄂麦14(2000年):宜城市农科所选育,株高94厘米,幼苗直立生长,分蘖力中等,成穗数中等,亩穗数24.5万,穗纺锤型,穗粒数29.5粒,长芒,白壳,白粒,粒大饱满,千粒重45.4克。生育期195天,与鄂恩1号相当。抗性鉴定为感赤霉病,中感白粉病。田间叶锈病、叶枯病较轻,赤霉病中等偏重,白粉病和纹枯病中等发生,抗倒性较差。

  4、郑麦9023(2001年):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选育,该品种属弱春性品种。株高81.7厘米,幼苗生长半匍匐,分蘖力强,成穗率较高。株型紧凑直立,矮秆,茎秆粗壮,耐肥抗倒。穗纺锤型,穗层整齐,长芒、白壳,硬质白粒。后期熟相好。抗病性鉴定为中感赤霉病、纹枯病,感白粉病,中抗条锈病。

  5、西农979(2005年):西农979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育种研究室1997年选育。2005年8月通过国家和陕西审定。半冬性、多穗、早熟;株高75厘米左右,抗倒伏能力平平,分蘖力较强,成穗率高,穗型中等偏大,产量三要素协调。全角质、外观商品性好,品质达国家优质强筋小麦标准。高抗条锈病,中抗赤霉病,中感纹枯、白粉病,综合抗性好,适应范围广。西农979在育种上实现了冬性与早熟、高产与优质、多抗与广适相结合的新突破,是一个优质、高产、多抗、广适兼得且农艺性状优良的好品种。

  6、衡观35(2008年):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培育的节水高产品种。具备抗旱、抗倒,抗白粉、抗叶锈病,抗干热风、抗穗发芽的综合抗性能力,解决了生产上矮秆大穗品种不抗旱,节水性差、早衰不高产、适应性差的明显问题,填补了黄淮南片、黄淮北片、长江中下游、北部四大麦区均宜种植的抗旱节水、高产广适型小麦品种的空白。2008年,湖北襄阳地区在不浇水的情况下,最高亩产曾达710公斤。

  湖北省作为重要的农业省份之一,小麦养殖面积广泛,对小麦种子的需求量大。由于湖北处于小麦种植区域的最南段,当地气候雨水偏多、冬季温度有可能会出现暖冬和倒春寒、病虫害比较重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小麦品种面临一些挑战,种子育种创新成为解决湖北小麦生产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种子育种的创新和改进,能大大的提升小麦的产量、品质和抗性,为湖北省的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增长做出贡献。

  1、生育期由春性、弱春性向半冬性转移。近些年湖北常常会出现暖冬气候,造成小麦冬前旺长,加上湖北种植结构调整,晚播小麦面积越来越小。小麦播种提前,暖冬造成小麦年前抽穗、冻害等灾害经常发生,所以湖北小麦品种出现半冬性品种南移的趋势。

  2、从过于追求抗性到高产与抗病兼顾。湖北土地流转加速,种田大户对小麦产量的要求逐渐提高,再加上湖北小麦一喷三防项目的推广,农户对小麦防病治虫的用药水平日益提高。为满足大田生产需求,湖北小麦品种从原来一味的追求抗病性,逐渐转变为通过选择高产晚熟类型的父本与母本,培育适应湖北省气候和土壤条件的高产小麦品种,优化植株结构和株型,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小麦的产量潜力,做到高产与抗性兼顾。

  3、改善品质,由粉质转为硬质。通过选择具备优秀能力品质的小麦种质资源,针对湖北省的粮食贸易商、饲料或面粉加工需求,培育出口味好、口感佳、适合加工的小麦品种。着重关注蛋白质含量、淀粉品质、面筋强度等因素,提高小麦的整体品质和商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