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地上抒写丰收的诗篇

发布时间:2023-11-25 作者: 乐鱼全站最新官网登录

  由河南省小麦抗病虫育种首席专家、河南科技学院小麦育种研究所所长茹振钢教授培育的小麦品种百农矮抗58,已成为中国黄淮南部麦区种植培养面积首位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矮秆抗倒、高产稳产、适应性广,是目前小麦品种推广面积增幅最快、发展势头最好的品种。在国家组织的生产试验中,它在河南、安徽、江苏、陕西、山东全部增产,比一般品种亩产高出200~300斤,适合在陕西、河南、安徽、江苏、河北、山东、湖北等区域种植。2008年,百农矮抗58在河南省秋播面积已达1300万亩,并顺利入选河南省投资千万元启动实施的“小麦新品种产业化研究与开发”重大科学技术专项,在未来3年内有望成为河南乃至黄淮冬麦区的主导品种。

  3月10日下午,在河南科技学院小麦育种中心三楼的办公室里,记者终于“逮”住了茹振钢他刚从田间指导小麦管理回来。

  据不完全统计,2月份以来,茹振钢已经走遍了河南各地小麦主产区,田间讲课40余场,发放技术资料2万余份。

  茹振钢,国家小麦工程中心客座研究员,河南省小麦抗病虫育种首席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科技学院小麦育种中心主任

  拥有上述头衔的最最终的原因是:茹振钢相继培育出了家喻户晓的百农系列小麦新品种。这中间还包括百农62、百农64、百农矮抗58等,累计种植超亿亩,增产效益达30多亿元,为河南省小麦的高产、优质、高效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如果把人生比作四季轮回来讲,茹振钢一直践行着“人勤春早”的理念1987年5月15日,他写了一首《醒来吧,青年》自勉:向前吧,不要忧心惮惮/有多少大事需要你干/有多少未知领域需要你去索探!

  这一年,是茹振钢事业上最难的一年:导师病重,自己也疾病缠身,能否坚持到底是个考验,虽然他已在小麦育种路上走了6年。

  1981年,23岁的茹振钢到素有作物育种“小黄埔军校”美称的百泉农专(河南科技学院的前身)工作,师从当时育种界赫赫有名的国家级专家黄光正教授。从助手做起的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天都干在试验田、吃在试验田、睡在试验田。

  育种枯燥,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反复忍耐和等待。所以,春节的休闲,对于他来说,正是到试验田里观察和鉴定小麦的抗冻性、抗旱性的好时机;五一前后,正值小麦杂交授粉的紧要关头;国庆节到了,刚好又到小麦播种的时候了。一年又一年,茹振钢跟着黄老师就这样与田野为伴、与小麦为友。为了确认和保证科研数据的完整和准确,几十亩的试验小麦,他们一株一株地手工脱粒,风里雨里,一干就是20多天,抬头满脸尘土,低头两脚泥巴!

  正是经历了这种人生历练,1988年5月起,茹振钢才能够全面挑起育种事业重担,将因病成疾、事业未竟的黄光正的遗愿承传下去,“百农”小麦良种系列也因此更加闪耀于河南科技学院发展史册,特别是为河南及黄淮小麦主产区的高产、稳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主持“抗病虫高产小麦新品种选育研究”“九五”河南省重大科学技术项目;

  主持“小麦新品种选育研究”“十五”河南省重点科技项目;

  参加“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筛选与种子加工技术探讨研究”国家重点项目;

  承担“小麦温敏核不育基因的分子标记与染色体定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承担“优质抗病超高产小麦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研究”国家“863”项目

  一路走来一路歌,茹振钢培育并推广小麦良种多个,累计种植超亿亩,增产效益30多亿元。

  茹振钢瞄准国际尖端育种技术,建成了小麦抗蚜虫育种新体系,育成抗病虫优质小麦品种百农64、百农160等,为河南省小麦生产提供了环保型的优质种源

  在河南科技学院小麦育种中心的“百农”系列良种展示长廊,茹振钢如数家珍,指点着每一个样本说:“我大地绣春近30年,关键是要早早把握人生的春天,一生之计啊!”

  这一点,在记者走近他之前是绝对想不到的。他中外诗歌都读,比如莱蒙托夫、泰戈尔,还能背诵他们的诗作。

  谈到高兴处,茹振钢捧出了他珍藏的写诗日记本,很普通的16开笔记本。1987年1月15日,他写了一首《梅花迎春》:荒野只身浴冰霜/手捧心物暖肝肠/一盹送去大天亮/春来冬隐万花香。

  如前所述,1987年是茹振钢育种路上最困苦的一年。为此,他鼓励自己,要充满信心和希望,为了“心物”小麦育种事业,坚持下去!

  “一盹送去大天亮”,有些白话,甚至近俗,可是茹振钢用此表达了对困难的蔑视:眼前所有的困难无非是小睡“一盹儿”,然后就是“天大亮”,春来冬隐,万花放香。

  而这“一盹儿”直到1996年9月由他育成的抗病虫优质小麦品种百农64,当年种植培养面积达1500万亩,累计种植达7000万亩,被老百姓誉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小麦品种。

  1996年9月5日,教师节来临前夕,河南省长垣县、封丘县、延津县等地的农民自愿集资,购买了一辆豪华2000型桑塔纳轿车,敲锣打鼓到学校,赠送给茹振钢。茹振钢将车当场转赠给学校,一时成为美谈。

  当年的4月15日~16日,茹振钢在看完百农64在湖北当地长势良好、丰收在望的情况后,游览了武当山,写下了一首小诗:无论沧桑如何变幻/人寰中/诚而不俗、雅而不傲的品格/唯独属于你!

  这一年,茹振钢觉得育种的大门才对他大开,科研的春天向他真正走来,他也真正走进了科学研究的春天。

  这一年,茹振钢成为河南省小麦抗病虫育种首席专家,在小麦育种的征途上开始大步跨越,向培育“高产、抗倒、抗冻、抗病、优质”的小麦良种进军。

  于是,他的又一“心物”百农矮抗58,荣获国家区域试验第一名、国家生产试验第一名,在河南、安徽、江苏、河北、山东、湖北等省区大面积推广,经受8级大风不倒伏,苗期耐-16℃低温不减产,高抗小麦主要病害,中筋优质,高产稳产,为国家增产粮食20多亿公斤、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5亿元,得到了广大农民的信赖。

  于是,距上次赠车的9年后,2005年10月24日,又一场隆重的赠车仪式在河南科技学院举行河南联丰种业有限公司将一部价值40多万元的丰田皇冠轿车赠送给了茹振钢。

  在此次赠车现场,茹振钢把轿车转赠给河南科技学院小麦育种中心。他说,这部轿车作为小麦育种中心的公有资产,可以方便更多的同志搞科研,充分的发挥作用,多出、快出科研成果。

  “说白了,为了我的心物。”茹振钢坦诚地对记者说,“育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要像黄老师一样,带好助手和团队,培养好人才,这样才可以培育出更多的良种。”

  2008年7月,河南省政府投入了500万元,启动实施百农矮抗58这一小麦新品种产业化研究与开发重大科学技术专项,进一步加快了该品种的推广速度。2008年秋,百农矮抗58种植培养面积达到1300多万亩,成为河南省及黄淮南部麦区的第一大小麦品种。

  百农矮抗58具备优秀能力的抗倒伏和抗寒、抗旱能力。“在2008年初春的雪灾、成熟期的和2009年的冬春旱灾面前,这一品种表现良好,让人信服!”茹振钢很自信,“我想写首诗来表达心中的美!”

  一个科学家,一个搞育种的科学家,爱写诗,写了30多年,不仅是对科学的爱,更是对生活的热爱。

  在采访伊始,茹振钢就强调,“不要把科研事业写得很苦、很可怕,把科研工作人员写成疯子。其实,科学研究是很美的事儿,是一个享受创造的过程。”

  一般来讲,科学研究很枯燥,甚至是无味的,但在茹振钢的眼里,科学研究包含着许多有滋有味的东西。

  茹振钢喜欢到田野里走一走,这样一个时间段不是因为工作关系,是那种纯粹的走,完全放松地融入自然,进而观察和体验自然,他的诗歌也常在这样一个时间段打出了腹稿。

  绿油油的麦子,丰收在望的麦子,风中的麦子,阳光下的麦子这些情景,茹振钢表达成诗的感觉,是一种静态美。

  茹振钢说,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从幼小的生命体到成熟的生命体,一天一个样儿,就像是看自己孩子的成长。这是动态的美,其中的愉悦是别人体味不出来的。

  茹振钢重视教学与生产、科研相结合。“我的论文是以希望的田野为纸的,是写在丰收的大地上的。”茹振钢经常穿梭于田间地头,与广大农民交流沟通。“老百姓因为种我的良种,不操心这样那样的天气变化,心里多美呀!”也是,耐寒耐旱,抗病抗虫,高产优质,只管种下,静等收获对于无闲月的农家来说,这种感觉是一种美的享受。

  能让农家有这种享受的种子才是良种。而育种过程的累,对培育出良种的他而言,反而表现出一种动静结合、和谐、富有意蕴的大美。

  “这是一个享受创造的过程,这种状态和意境他人难以享有。”茹振钢说着,得意地一笑,科学家的纯真表露无遗。

  为了这种状态和意境,茹振钢目光看得更远:小麦良种培育要推广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设想一代。茹振钢说:“要做到一地研究多地用、当今研究未来用,储备好30年甚至50年发展之所需,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为此,茹振钢切入了生态育种、形态构型的新思路,应用现代化手段进行适应性仿真研究,加强小麦遗传调控、品种创新、品质分析、生产应用研究等工作。

  为此,河南科技学院全力支持,建起了河南科技学院小麦育种中心科研大楼,建起了小麦育种品质分析实验室,配强了小麦育种团队,加强与有关科研院所的合作,积极组织落实任务,从而大大加快了育种进程,提高了育种效率:百农160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专利保护;百农高光3709将引领小麦潮流;巨型小麦新品种创建、低温敏感型小麦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利用、高产小麦的形态结构及生理机能等项研究,已经育成新品系5个,分别参加省级、国家级试验,并获得国家品种权专利2项。

  当前,茹振钢最引以自豪的是,他培育出的BNS小麦雄性不育系具有不育彻底、转换彻底、恢复彻底三大特点,是迄今为止杂交小麦研究中最易大范围的应用的独创品种,受到国家“863”专家组、“973”专家组的格外的重视,已在全国进行杂交小麦联合攻关,为小麦杂交育种展示了良好的潜在苗头。它的成功,将使小麦普遍亩产750公斤以上成为现实。

  茹振钢表示,“生逢盛世,为国出力,匹夫之责;为党奉献,党员之任。”他将在希望的田野上,抒写更多绿色的希望的诗篇,抒写更多金色的丰收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