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一块田”改出一片新天地

发布时间:2024-03-12 作者: 乐鱼全站最新官网登录

  近年来,肥城市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路子,聚焦村集体增收资源缺乏、路径狭窄、活力不足等问题,在做活土地经营、促进集体增收上谋求变革,因地制宜探索推行“一块田”土地改革,闯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走进肥城市安驾庄镇,放眼望去都是绿色的麦田,大片的小麦长势喜人,随风摆动。安驾庄镇朱家颜子村党支部书记杜均涛望着眼前的“一块田”感慨道:“今年两季粮食总收入184.2万元,扣除每亩1000元的经营成本后,村民每亩获得“保底+分红”1280元,村集体增加收入66.7万元。”

  连续两年的成功实践,让杜均涛长舒一口气。“当时镇里提出‘一块田’改革,这是我们村打好翻身仗的唯一机会,三种模式规模经营土地,思来想去觉得自种自收型最适合我们。”据杜均涛回忆,当时的朱家颜子村是一个只有500多亩土地的“袖珍村”,翻开账本都是外欠账、村集体账上没有一分钱。

  变化的根源,在于朱家颜子村实施的“户户换田、两区分作”:一个区域是农户耕作区,将有种地意愿农户的承包地合并在一起,作为群众耕作的“一块田”;另一区域是集体“一块田”,将没有种地意愿农户的土地整合到一起,由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统一经营。

  与朱家颜子村相比,临近的刘家颜子村在“一块田”上的探索,则有些被动。“2017年,一名外地种植大户来承包土地,村党支部帮助协调,从36户村民手中流转了107亩,每亩地村民获租金800元,集体获服务费50元。”据刘家颜子村党支部书记刘广金回忆,2021年,种植大户弃地退租,8万多元的村民租金和5000多元的村级服务费拖欠,群众利益受损。

  无奈之下,刘家颜子村决定由党支部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将“大户流转地”变成“集体当家田”“干部责任田”“增收示范田”,当年就取得小麦11.77万斤、玉米13.38万斤的丰收硕果,共收入36.38万元,去除土地租金、经营成本等26.75万元,村集体纯收入近10万元。

  不同的探索,同样的收获。“一方面在于粮食的生产力水平达到了,全程的机械化作业和专业化服务,能够大大降低经营风险;另一方面就在于推动生产关系调整,破解了土地碎片化症结,充分的发挥了集体经营‘统’的作用。”安驾庄镇党委书记杨仁峰说。目前,安驾庄镇71个村已全面铺开“一块田”改革,在推进路径、经营模式等方面已初见成效。

  集体经营“一块田”,让百姓们享受到了发展的红利,也点燃了乡村振兴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引擎。

  “我今年75了,孩子们都在外边上班,家里就俺老两口,每天都来食堂吃饭,图个晚年过得幸福快乐。”安驾庄镇正东村村民温兆丰说。

  在村集体收入倍增的同时,安驾庄镇还巧用“一块田”,破解农村养老难题,初步构建起“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服务体系。

  在正东村“一块田”宏愿养服务中心幸福食堂,老人们在这里吃午餐,拉家常,其乐融融。据悉,正东村70岁以上老人有105名,该村坚持有解思维,创新思路,将土地流转与农村养老结合起来。70岁老人本着自愿原则,将土地交由村集体,由村级合作社建成一块田,统一经营,所得收益用于保障养老中心持续运营。

  “目前有78名老人将60多亩土地流转给村集体,收益都用于村民养老,给老年人提供助餐、助医、助浴等服务。”安驾庄镇正东村党支部书记刘庆贺说。

  “现在不管是耕、种、管、收,都不用自己忙活了,省心省力又挣钱。”说起土地托管,肥城市孙伯镇莲花峪村村民蒋元国最有感触。

  据悉,蒋元国家里有8亩地,从2022年1月份起他就将土地流转给村合作社,村合作社将村内流转的所有农户的土地统一打包给市属国企城资集团,农民只需要在家当个“甩手掌柜”,年底就能享受收入可观的分红。

  蒋元国种地方式的变化,见证了孙伯镇农业生产的发展历史。“自2012年整村搬迁后,我们村许多年轻村民选择了外出打工,导致了大量的土地闲散。”孙伯镇莲花峪村党支部书记郝传军说。

  现在青壮年都进城打工了,老年人种不了地,如何高效推动农业现代化生产?“我们深入一线,反复分析,最终确定了现代农业全程社会化托管,全链条现代农业生产服务新模式。”孙伯镇党委书记郭庆付说。

  以“镇联合社+市属国企+支部合作社+农户”四方合作为切入点,引进肥城城资集团,以党建统领为指导方向,成立孙伯镇级联合社,纳入17个村级合作社,由村级合作社负责流转种粮大户和种粮散户土地,市属国企与村合作社签订托管服务协议,收益由村级合作社与城资集团按照四六比例进行分红,全面形成从播种到收割的“一条龙”全程化专业服务。

  在肥城市孙伯镇现代农业全域托管示范基地里,连片的麦田在城资集团的管理下正呈现出勃勃的生机。

  “就拿一粒小麦来说,从种到收,涉及购种、耕地、播种、施肥、收割、销售等十余个生产环节,种子、化肥、农资、农具及时间成本,让自种自售的老百姓一亩地一年仅能获得不到1000元的纯收入。”据郭庆付介绍,但是选择以土地入股,采用村合作社统一经济,城资集团全托管的老百姓,可享受“节本+盈利分红”模式。

  全域托管模式下,每亩降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202元,通过减垄增地、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方法,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实现粮食生产增产增效,每亩增收520元,城资集团以每斤高于市场行情报价3分左右收购粮食,亩均增收78元,总计亩均增收800元左右。

  为了提供更专业的生产技术服务,确保收入更稳定,孙伯镇还专门规划建成全域社会化托管服务、育繁推一体化、粮食仓储及加工、农机服务“四大中心”。涵盖现代农业的核心要素,切实解决业态不足、技术缺陷、配套设施不全等难点问题,实现育种研发、科技兴农、规模种植、藏粮于技、精深加工、品牌培育、高端市场全链条发展。

  走进孙伯镇山东华沃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只见一座粮食烘干塔正在进行烘干作业。“我们这个烘干厂每天烘干量在300吨左右,同时我们配置了高标准智慧粮仓4000平米、储存量在18000吨左右,通过阶段性的储存,粮食价格每斤能增值5分钱以上。”山东华沃农业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张连兵说。

  目前,孙伯镇3.58万亩耕地已全部托管给城资集团,其中种粮大户127户1.98万亩、自种散户3828户1.6万亩。

  “去年我种的上百亩新品种小麦,经精心管护下,达到亩产超1300斤。”在肥城市汶阳镇李店村,种粮大户杨国柱一大早便来到麦田内查看小麦的长势。“这不,今年经过对比试验与观察,我又种了山农48、岱麦366和济麦22等小麦新品种,采用新的科技种植及管理模式,亩产量比往年有了较大的提升。”种粮20多年的杨国柱自从用了这些试验示范新品种,其他普通品种他就“看不上眼了”。

  麦田能创高产,杨国柱得感谢汶阳田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基地里的专家团队,正是他们日夜攻关科研项目才育出众多优良新品种。

  农以种为先,种子是农业科学的“芯片”,更是粮食安全的命脉。肥城是农业大县,为攻坚“种子工程”,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以科学技术创新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2018年泰安市政府、山东农业大学和肥城市政府在肥城市边院镇共建了“泰安汶阳田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基地”。

  “把实验田选在这里,我们放心更省心。”在肥城市边院镇南仇村产业园示范基地,前来察看小麦长势的农学院教授刘鹏说。据悉,依托“汶阳田”品牌优势,南仇村以“村党支部+合作社+高校”模式,将1700亩土地整体“打包”给了高校,带来的是村民稳赚,集体增收,学校省心,多方共赢。

  “这几年,我们共派出以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等牵头的53个团队入驻该基地。”据山东农业大学科教站园管理中心主任韩宾介绍,他们围绕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开展科研攻坚,承担小麦、玉米、果蔬等领域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课题)100余项,其中仅小麦科研项目就包括山东省小麦高产组区域试验、山东省小麦高产组生产试验、山东农业大学品比试验等,涉及小麦品种300余个。自2019年专家团队正式入驻基地以来,已累计在肥城推广小麦、玉米新品种30余个。

  有了专家团,不仅良种有保障,良法也得以迅速推开。“我们主要筛选出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良品种,以及探索配套种植新技术的应用,以优化良法的方式实现农业提质提效。”据刘鹏介绍,他和其他几位专家及其团队则重点攻关玉米栽培等领域科研项目。团队推出的适度密植、机械化应用、微喷带水肥一体化灌溉等模式深受当地大户欢迎。

  “玉米我种的是中小穗型,通过对比试验示范,选择比较适合密植种植并且抗病能力强的玉米品种。同时我还采用了减垄增地、种肥同播、水肥一体化等种植模式与技术,两季粮食亩产至少比周围农户高产200斤。”杨国柱说。这两年,在专家团队指导下,杨国柱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玉米密度提高达到了5000余株,经过精心管护,玉米产量明显提升。

  科技藏粮“一块田”,在全产业链条的串联下,科技加持的肥城粮实现了产品优质又优价。“我们与山东农业大学联合企业、合作社等,组建粮食、蔬菜、林果、畜牧四个‘农业现代化产业服务联盟’,整合院校人才、技术等资源,定向开展技术创新、技术推广、成果转化、人才培训和服务咨询等工作,服务本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肥城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王继荣说。(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曹儒峰 通讯员 纪宗玉 肖明媛 报道)

  部长有约丨邹城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新安:党建赋能基层治理,多元共建幸福家园

  连线书记丨邹城市千泉街道党工委书记房亚东:党建引领“泉小哥” 蹚出城市基层治理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