亩产80172公斤!我国超强筋小麦单产新纪录诞生

发布时间:2024-03-08 作者: 乐鱼全站最新官网登录

  眼下正值麦收关键期。山东省滕州市龙庄农场主龙振存迎来了一个不一般的收获期:小麦单产新纪录在他家的地块上诞生。

  6月9日,山东省农业农村厅组织专家开展全省小麦高产竞赛实打测产活动。其中,在龙振存的地块上,按照山东省2022年粮油作物高产竞赛活动工作方案要求,由该省农业农村厅组织的专家组随机选取3个点共计3.1亩进行机收,经过测算,平均亩产801.72公斤。这一数值刷新了全国超强筋小麦单产纪录。

  对小麦种植户龙振存来说,脚下的这片土地堪称“福地”。2009年,他种植的小麦取得了农业农村部实打亩产789.9公斤的成绩,打破了保持10年的全国冬小麦高产纪录。而13年后的今天,他的小麦创造了新的全国超强筋小麦单产纪录。

  两次破纪录的小麦品种,分别是济麦22和济麦44,均出自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

  “我今年种植了100亩济麦44,虽然前期受秋汛影响,但过年后加强了科学管理,产量上去了,每亩能增产200—300斤,卖价每斤还高1毛钱,整体算下来每亩地多收入五六百元。”龙振存是一位远近闻名的种粮能手,今年的成绩让他感到满意。

  良种还得良法配套。济麦44高产也得益于山东省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示范区均采用了水肥一体化,明显提升了单产水平,实现了提质增效。

  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小麦分团副团长、测产专家组成员黄承彦研究员向记者表示,济麦44这个品种较好地协调了优质与高产的关系,适应性、抗倒性、抗病性都非常好,在众多强筋小麦品种中是很优秀的,其推广应用能够替代进口小麦。

  据了解,我国常年小麦进口量为300万—400万吨,近年来进口量有所增加,2021年进口量达到了971.68万吨,进口的小麦主要为加工公司需求的优质麦。而济麦44整体上已达到了可以媲美进口优质麦的水平。

  济麦44是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近年来选育的绿色强筋小麦新品种,具有强筋、高产、广适、抗病、抗逆等优点,连续7年品质达到香港南顺集团企业标准,连续5年达到国标和郑商所优质强筋小麦标准,是目前优于美国硬红冬的5个国产小麦品种之一,在2019年全国黄淮麦区小麦质量品质鉴评会上,被评为超强筋小麦。该品种2018年通过山东省审定后,迅速获得了农技部门、种子企业、种植户、面粉加工公司和业内专家的广泛认可,推广区域扩展到安徽、河北、山西以及黄淮北片和南片,参加新疆第二年区域试验。截至2021年秋播,济麦44累计推广1225.92万亩,连续两年成为山东省第一大强筋小麦品种。(科技日报)

  3月7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上空,一群雨燕飞过蓝天,衔来春意渐浓的讯息。王路还提到,要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形成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大布局等。她建议,逐步提升我国多层次长期资金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为科技型公司可以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加快培养复合型人才,推进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万泉代表表示,近年来,我们国家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科学技术创新对产业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

  过去一年,我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势头良好,科技和装备支撑稳步增强,农业绿色发展步伐加快。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如何持续推动农业高水平发展?本刊特邀请代表委员畅谈观察和思考。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眼促进农民增收,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培养用好乡村人才”。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农村养老服务补短板力度”。据统计,我国60岁及以上农村老年人口达到或超过1.3亿人,占全国老年人口的46.4%,占全国农村人口的26.5%。农村养老是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

  王德保透露,中心将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挥河套合作区的区位优势,协同香港、面向全球,在河套合作区建设大湾区国创中心国际总部。

  “主轴承的服役寿命与可靠性受到材料、设计、制造技术等多种关键因素制约,研制难度随尺寸增加而倍增。

  为加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2023年,工业与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指导意见》。

  文生视频、智能家居、智慧工厂……近年来,AI发展速度之快、应用场景范围之广备受瞩目。

  月表可开采资源均赋存于月壤/月岩地层中,月球采矿是典型的多资源共采问题。

  科技部部长阴和俊围绕科技如何支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怎样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等线

  今年2月底,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郑仕标教授团队提出的“玻色编码纠错延长量子比特寿命”研究成果,入选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在辛锋看来,中央企业在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方面,拥有多方面独特优势。为深度融入国家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充分的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及其重要的作用,不相同的领域中央企业持续探索,积淀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

  李国英介绍,2023年我国共计实施41014个水利工程项目,分为防洪工程、供水工程、灌溉工程、水生态保护和治理工程4类。张玉卓用三个字概括了中央企业今年高水平发展的路径:“高”,即高水平的协同;“质”,即质的有效提升;“量”,即量的合理增长。

  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手术机器人、远程医疗、可穿戴设备……近年来,数字医疗技术在疾病诊断、临床治疗和患者康复等领域不断开疆拓土,让健康服务更加优质可及。通过照片诊断眼部疾病、利用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心脏……各种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正慢慢的变成为辅助医生诊断疾病的帮手。

  贾少谦认为:“制造业减少碳排放是实现碳中和的主战场,当下迫切地需要培育壮大绿色创新主体,激发绿色转型活力。范飞建议,可根据区域绿色技术发展优势和应用需求,完善绿色技术交易机制,同时布局建设若干绿色技术交易平台,推动绿色技术成果转化。

  “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是我国“双碳”战略实施的一项基础性、前置性的制度变革,不仅彻底打破了“能耗双控”对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展和能源化工产业的约束,且能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双碳”战略,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在全世界内形成零碳经济竞争新优势。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为逐步提升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明确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