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新打算!看看农业“战线”上的他们怎么干?

发布时间:2024-02-27 作者: 乐鱼全站最新官网登录

  年味浓起又淡去,节后复工生产忙,处处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繁忙景象。近日,记者走访育种专家、种粮大户、育苗大户、农业企业家等群体,看他们开启奋进模式,忙生产、保“粮安”、扩产能、抢订单,聆听他们对新一年的期待与打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育种专家闵东红——“力争早日选育出生产上急需、市场上需求、种植户亟待的高产、优质、抗病、抗倒小麦新品种”

  2月21日,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杨凌示范区南繁基地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育种家闵东红教授带领着国家生物育种重大专项成员单位科研人员,抢收着拥有“杨凌基因”的小麦生物育种后代材料。

  “大家一定要特别小心,注意别把麦穗颗粒遗落,这对研究结果有很大的影响。”亲自动手的同时,闵东红还要时刻提醒科研人员格外小心。

  种子的优劣决定了粮食产量和质量,品种的创新决定着种业的发展。常规育种技术成功选育一个小麦新品种,往往需要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为了能缩短培育时间,提高效率,闵东红每年要做400-500百多个杂交组合,但最终能够培育成品种的组合也就是一两个,甚至一个还不到。

  “虽然育种工作很艰辛,但是必须连年坚持,不然之前所有的付出都是徒劳的。”闵东红说。

  悉心归置好收获的加代(后代)材料,闵东红说,新的一年,他将带领团队在加大西农629、西农609等国审品种推广力度的同时,力争早日选育出生产上急需、市场上需求、种植户亟待的高产、优质、抗病、抗倒小麦新品种,以实际行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推进兴村振兴和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向做出应有的贡献。

  当我们还沉浸在新春佳节的欢声笑语中时,薛强已带领西安市长安区长丰农机合作社团队,深入田间地头,观察小麦的生长状况。“一场春雪,给行人带来了不便,可对我们农人来说,正是春耕喷灌的好时机。春节前后,我们合作社抢抓农时多台大型喷杆喷雾机开展小麦浇水作业没有停,看地里苗长势,随时待命工作。”薛强说到。

  薛强作为长安区长丰农机合作社理事长,自大学毕业后便投身于田间地头的辛勤耕耘,十余年来默默扎根于这片土地,与田间作物一起历风雨共成长。

  经过多年的努力精心经营,他带领的合作社逐渐壮大,并成为西安市长安区种粮大户里的一支重要力量。他说,目前合作社托管土地达到3万余亩,年均农机耕种管收作业超过3万亩,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达到15万亩,拥有1.5万亩的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并流转了3000亩土地。合作社年营收超过1400万元,机手人均收入达到6.5万元。

  这些数据不仅代表着薛强的青春,更是他多年来辛勤劳动的成果。在现代种业的发展上,薛强带领的长丰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自主培育了多个优质作物品种,包括玉米种子长丰405、瑞丰351,小麦种子长丰2112、华高55等品种。

  展望未来,他寄望于新的一年,希望祖国繁荣昌盛,希望大地风调雨顺,希望人们的生活红红火火。他也希望在龙年,国家能够出台更多惠农、强农的政策,为农民提供更多支持。

  杨凌金薯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渭兵——“立足陕西,将‘秦薯’种植培养面积不断延伸扩展”

  春节刚过,年味尚未散去,陕西杨凌的红薯育苗工作就已拉开帷幕。在杨凌现代农业孵化园里,朱渭兵正带领工人们开展红薯育苗工作,他们有的负责搬运红薯种,有的负责摆种,有的负责覆土,现场一片繁忙景象。

  “现下天气变化大,但又是红薯育苗的‘黄金时期’,这几天要注意调节棚内温度,快马加鞭地把红薯种下到地里,只等4月收获到1300-1500万株苗,这样红薯的产量才能有所保证。”蹲下身、弯下腰,朱渭兵将一个个红薯整齐地摆放到畦面上。

  从事红薯育苗事业,对朱渭兵来说,是“子承父业”,也是“情怀使然”。最初,朱渭兵无心再种红薯,看惯了父亲朱俊光在红薯上下的功夫,他自觉这项事业苦又累。但所有的抵触,也没能抵过父亲的“诱导”与从小的耳濡目染。最终,朱渭兵在这项事业里找到了热爱干劲与努力方向。

  躬耕薯田20余年,朱渭兵把“秦薯”的种业属性逐步扩大,先后推出高淀粉型、食品加工型、食饲兼用型、菜用型等专用型薯类,紫薯、红心薯、黄心薯、花心薯等品系也相继出世。更是通过公司的“金字塔型”产业推广模式,将“秦薯”推广到田间地头、农家市场,打造出一条集育苗、脱毒、繁殖、推广、种植、加工及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红薯产业。

  目前,陕西省内年种植100万亩甘薯中,有80%是秦薯系列品种,秦薯良种已推广到国内30多个省市区,年推广面积达100万亩,年创造社会效益10亿元。

  拿着一个红薯,朱渭兵思绪萦怀。他说,今年要链式发展壮大“秦薯”产业,加紧建设脱毒原种苗繁育基地,将“秦薯”种植培养面积继续向东扩展,把原种生产面积从原来的200亩扩大到700亩,同时做好延伸配套管理服务,让“秦薯”成为农业增收、农户致富的“金疙瘩”。

  杨凌棚掌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朱晓磊——“今年计划提升‘棚掌柜’为农服务能力,让先进的农业技术惠及更多大棚种植户”

  河北省衡水市饶阳县合方村村民李永乐的设施蔬菜大棚内,一个“橙色”的身影正忙前忙后地安装着“棚掌柜”,李永乐满心期待着产品的投入使用。“以后就不用‘住’在大棚里了,点点手机就能轻轻松松完成大棚生产。”

  “过年期间,各地的代理商都没停歇,天天忙着去农户棚里安装‘棚掌柜’,今年一季度我们计划完成1万台的设施安装。”随着“棚掌柜”在陕西、甘肃、新疆、山西、河北、河南、黑龙江等地的推广,赢得了许多农户的青睐,慢慢的变多的订单纷至沓来。该公司负责人朱晓磊说,最近咨询订货的电话响个不停。

  目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设施农业远程智慧化管理系统“棚掌柜”,在北方13个省推广了5万多棚,辐射带动了30万亩设施农业。

  “棚掌柜智能设备已完成第四代机的研发和生产,做到风、棉、水、肥、药五位一体控制,被农民形象地称为家里手机一点,地里大棚就卷,而且适合于任何地区和各种大棚的改造提升。”朱晓磊说。

  “棚掌柜”的出现,降低了人力成本、管理成本和技术服务成本,保障农作物的优质高产及生态安全,来提升了经济效益与品牌效益。

  “今年,我们不仅推广‘棚掌柜’、打药机、水肥机等设备,还要填补棚内温度预警这一技术空白,遇到极端天气,能及时帮助农户做好防范应对措施。让产品更全、推广更广、服务更好。”翻看一张张安装“棚掌柜”的照片,朱晓磊欣慰地说,“还是要不断改造升级产品,实际做到想农户所想、供农民所需,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