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土地增量 提升单产是今年春耕的关键

发布时间:2024-03-24 作者: 产品中心

产品详情

  当前,春耕正在我国由南向北逐渐展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抓好粮食生产保供作为重点,明确了稳面积、增单产的主攻方向,提出了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的任务目标。今年春耕与往年最大的不同,是种田运用的科学技术手段慢慢的变多,科技扶农作用显著。有效提升土地增量,提高单产是粮食产能提升的主要途径。

  当前,河北省小麦正值返青,进入春季管理的关键时期,给返青小麦进行施肥、。河北沧州黄骅市地处渤海之滨,土壤盐碱化程度高,全市有耕地143万亩,其中130.2万亩是盐碱地。今年春耕,黄骅市播种的是专对于盐碱地研发的捷麦19,这是耐盐碱、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这种小麦在当地推广已经五年,2023年亩产量240多公斤。

  从全国范围看,我国盐碱地面积约15亿亩,其中可利用的盐碱地约5亿亩。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于我国农业具有战略意义,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有效提升土地增量,实现耕地资源扩容、提质、增效,关系到十几亿人吃饭的大事。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是耕地保护和改良的重要方面,实施现代标准农田建设,能够缓解耕地资源紧张矛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立足地情求突破,转变思路谋发展,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业态,将盐碱地的天然劣势转化成特色优势。旱碱麦种植取得成功,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对于端牢中国饭碗、保证粮食安全意义深远。

  2013年4月,科技部、中国科学院联合环渤海河北、山东、辽宁、天津4省(市),启动了“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通过咸水结冰灌溉、微咸水灌溉等多水源技术,改良土壤。渤海粮仓是一项巨大的农业科学技术工程,涉及11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和2.6亿人口,分别约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3.3%和总人口的22.2%。通过对环渤海地区4000多万亩中低产田和1000多万亩盐碱荒地的改造,将长期遭受旱涝碱灾害的环渤海地区建成我国重要的粮仓。

  位于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的中科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是“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核心技术发源地,科研人员针对缺水和土地盐碱两大难题进行长期攻关,系统开展盐碱地改良利用与中低产田粮食增产、微咸水灌溉与利用、耐盐节水优良品种选育、有机肥与无机肥合理配施等创新理论与技术探讨研究,为“渤海粮仓”工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中,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常年旱碱麦种植培养面积约61.8万亩,总产量达13.26万吨。旱碱麦生长周期从头一年10月份播种,到第二年6月份收获,特殊的种植条件造就了旱碱麦独特的品质钾钙镁铁锌含量高,蛋白质含量高达13%至16%。

  河北黄骅不断拓展“旱碱麦”产业链,从小麦种植、收获,到收储中转、面粉生产,实现了标准化种植、精细化加工。2023年夏收,黄骅市小麦种植60.98万亩,单产240.1公斤,单产比2022年增加7.9%,全市总产量14.64万吨,较2022年增长近两成。2023年秋天,黄骅市完成83万亩小麦播种任务,比上一年多种22万亩。山东东营利用滨海盐碱荒地种植饲草,打造黄河口滩羊产业园。羊群喝着天然弱碱水、舔舐富含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碱土和盐巴长大,肉质鲜嫩,拥有非常良好的经济价值。

  为确保粮食产量,除了稳定播种面积,更重要是提高粮食单产。我国粮食面积已处于历史高位,在耕地和水资源约束越来越紧的情况下,依靠扩大面积增加产量的空间十分有限。因此,提高单产是粮食产能提升的主要途径。

  2023年,农业农村部启动粮油等主要农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统筹整合200多亿元,在100个大豆、200个玉米重点县整建制推进,从耕种管收、地种肥药全领域全环节找短板、补弱项,针对性地拿出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集成组装的综合性解决方案。在局部地方受灾较重的情况下,大面积单产提升有效对冲了灾害影响,实现了以丰补歉、以秋补夏。单产提高对增产的贡献达到58.7%。据农业部数据,综合分析评估政策支持、工作推进、气象条件、经济水平等因素,开展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的整建制推进县粮食单产增长率比非项目县高8.8个百分点,300个大豆、玉米整建制推进县单产提升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73%以上。

  当前,河南的小麦进入拔节期,正是预防小麦纹枯病和红蜘蛛的关键期,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指导农民进行防治。河南新乡地区单产提升示范区有10万亩良田,目标是亩产700公斤以上,每亩平均增产100公斤以上,节本增效200元以上。在小麦播种之前,新乡对耕地全面进行了深耕,同时增施有机肥。这些有机肥来自当地新建的多个“地力加油站”,将当地农业废弃物和畜禽粪污集中处理后进行粪肥还田,不仅减少了化肥使用,还改善了土壤结构。施肥前,种粮大户还能到智能终端配肥站,免费进行土壤检测分析,根据检测结果精准配肥。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高粮食单产的重点,山东省邹平市投资14亿元,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85个,建成高标准农田90.25万亩,在全省率先实现整县制全覆盖。河南省规划三年建设15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原阳县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提升,排水系统进一步硬化,从一米拓宽到四米,排涝能力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显著提升。为了更好的提高防灾减灾能力,2023年,示范田里新建了智慧农田综合服务平台,大田监测站里面设有虫情测报灯、气象监测站、土壤墒情站等现代化农业装备,将农田墒情、苗情、虫情等信息实时传输到智慧农田综合服务平台,直接连通到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的手机,用科学技术手段来防灾减灾,为小麦生产保驾护航。